10 月 23 日,马化腾以自己在知乎上名为“PonyMa”的 ID 发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学科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马化腾的提问迅速吸引了大量知乎用户的围观,截至目前,该问题吸引了十万的人的关注、千万次的浏览和 3K+ 回答。
WechatIMG1842.jpeg
随后,李开复、徐新、刘慈欣、陆奇等行业知名大佬纷纷在知乎上围绕“互联网未来”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关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趋势。
这是知乎继2012年再次发起的活动“互联网洞见者”。在 2012 年,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这种全新的互联网生态冲击了人们的生活和神经。当时,知乎则邀请了马化腾、张小龙、王小川等行业知名人士对互联网的趋势进行了“洞见式”的提问,对未来几年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启迪。
六年前,移动互联网还处于婴儿阶段,创业者们在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和群体智慧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而如今,手机跃升为第一位上网终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共享单车、知识付费、自媒体等行业纷纷崛起,中国更是凭借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了科技大国,科技和生活、理想和现实在这一刻实现了融合。
我们都成为了洪流的一员。
这时,知乎发起了第二次互联网十问,是人们对时代的再次叩问。
这不仅展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思考,也展现了一个知识内容平台在时代下闪耀的思辨魅力。
从 2011 年正式上线,到 2013 年开放注册,再到如今完成 2.7 亿美元E轮融资,知乎一直在从最初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成长为用户量超 2 亿的全民知识内容平台,从知识集散地变为互联网信息高地。在跨越式的发展中,知乎却始终关注互联网中人与人、人与信息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各类人群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
知乎的初心
人类每天都在大量交换信息,而问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传统线下的问答是低效的,比如你不一定能问到对的人,比如你们的对话不能留存下来给后人分享等等。
所以,知乎要做的就是提升人们交换信息的效率,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知乎最早内测时,话题聚焦在互联网跟创业相关领域,李开复、徐小平等行业知名人士都在知乎留下了干货内容,给知乎奠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基调:一个围绕互联网、创业的知识社交社区。
而知乎在成立最初的两年之内,严格地执行着审核制与邀请制,首批用户都是团队亲自发邀请邮件请来的,此后的用户也是通过首批用户的邀请码才能提交注册申请,而且必须经过平台认证才能登陆成功。这种在用户规模上的反潮流,成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群,让它在一批走普罗大众路线的内容公司里,成为稀缺资源,并拥有了好口碑。
从那时开始,知乎用户就把知乎定位在了一个专业领域、专业化知识的问答社区,互联网从业者、创业者、产业上下游的人群一直是知乎优势。
虽说“娱乐至上”的思维早已深入常见的内容产品,但是知乎却一直希望闪耀思辨二字的魅力,知乎对内容一直有高标准的要求。
WechatIMG1837.jpeg
(知乎创始人&CEO 周源)
知乎的出现,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入涉及中产阶级切身利益的诸多安全问题,如城市居民、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人格尊严和法治保障。在这里,优质人群们用才智汇集的一个个答案,客观上为启迪民智的理念完成了扩散,并提升了言论市场的品质。
与此同时,知乎将优质内容进行高度浓缩,通过《知乎日报》集中化向外界传播,将思辨的魅力传播给更多人。
而有趣的是,在刚上线时,知乎的 slogan 是“发现更大的世界”,而这一口号在 2013 年开放注册后改称了“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可在今年 ,知乎再一次发出了“发现更大的世界”的口号,并在 5 月通过首支电视广告发布更具象的阶段性 slogan “有问题,上知乎”。
知乎创始人、CEO 周源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更大的世界是什么?是未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即使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也只掌握了他自己领域最熟悉的一小部分知识片段。当我们选择做什么、去哪里、相信什么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头脑中类似的经验和见解。知乎正在做的,就是把知识与人更有效的连接。”
知乎的这一举措,无异于是对外界发出一个信号:知乎还是原来的知乎。
知乎的变局
在 2012 年的互联网十问中,张小龙提问道:“你认为手机会取代个人电脑吗?如果回,那是在几年之后?会是什么形态?”
而如今,这个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如果说,2012 年的互联网十问主要是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可能性进行了畅想,2018 年的互联网十问则深入到了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科技与人类的矛盾等细致的领域,在这其中,更是围绕 AI 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WechatIMG101.jpeg
从浅入深。
这其实正和知乎的发展契合。
2013 年,知乎开放注册,成为了号召每个人分享自己经验见解的知乎,鼓励用户踊跃参与生产内容和讨论。随后,知乎的用户量开始每年成倍增长,平台规模日渐壮大,截至目前,知乎已拥有超 2 亿用户。
早期的知乎主要围绕互联网、创投领域提供知识,随着用户的涌入,如今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知识内容高地。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你都可以在这里搜到自己需要的干货内容。如知乎社区内第一亿个回答的诞生,对应的问题是《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回答者是康复学博士罗炜樑。从内容到回答者都符合知乎对优秀回答的定位:有学识,有专业领域内的干货。
image2.jpg
在亿级用户的基础上维持这样高质量的社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知乎在社区维护上做出了大量的改变。
为了提高创作者的创作和分享体验,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知乎专门上线了算法机器人“瓦力”,,实现了对各类违规、低质内容的识别和处理,其中对“阴阳怪气”内容这一感情识别领域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创新突破;在今年 8 月,知乎推出了海盐计划,通过盐值系统进一步维护良性讨论的氛围,知乎按照社区共识和公共讨论秩序,通过算法能力将覆盖内容、用户以及各类行为的因子综合统计,最终成为每一位用户的专属知乎盐值,盐值指数也会随着用户的行为动态变化。
为了让更多人乐于分享,知乎也在海盐计划中推出了“创作者中心”,为优秀创作者提供多维度权益。如“创作者中心”第一期为用户提供包含内容分析、问题推荐、内容自荐、回答赞赏、知乎Live、自定义推广、品牌任务以及作者经纪在内的八项阶梯式权益。创作者可通过以上工具了解所创作内容的数据表现,扩展专业内容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收获更多认同,同时,还可凭借自身创作获得知乎的经纪合约,乃至创作收益。
知乎的未来
在本次“互联网洞见者”活动中,本就活跃在知乎社区中的周源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科学技术和科技公司的发展,与社会产生了哪些矛盾?未来将如何解决?”
而优选出的回答是这样的:“最值得担忧的是智能系统加速我们社会的分化。便利与娱乐正在逐渐消解大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戒心,而且在逐步剥夺大家的思考能力。”
这其实正与知乎正在做的事情不谋而合。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每日接收的信息巨大又杂乱,能够保持思辨的净土是非常难得的。而知乎互联网洞见者活动的出现,本身就是人们在娱乐时代中对于思考本身的反思。
在谈到知乎的初心时,周源曾这样表示:“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知乎想做的,是在逐步剥夺大家的思考能力的互联网上提供一片思考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