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赢利模式探讨靠 流量换广告路能走多远?
2007-9-22
拷贝美国网络成长模式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网络企业成长的捷径,美国有YouTube、MySpace、SecondLife等的成功,中国很快就能找到成千上百个类似的网站,最近有杂志刊文指出,中国的网络是“有模仿力却极缺创新力”,并提出问题:光靠中国概念还能走多远?
事实上,目前中国各大Web2.0本质上并没有创造出更新的赢利模式,仍是靠点击和流量换取广告,其他的赢利模式缥缈难见。
1999年中国上网者仅有210万名,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物流等难题难以解决。如今,网民数量是当年的60倍,融资规模也超过以前的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完备。网络公司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中国的模式。否则,光靠中国概念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走。
大众评判台
向海蓝:盲目跟风
其实Web2.0更多的是一种互联网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尽管Web2.0印证了网络虚拟世界发展中产生的长尾效应,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在商业运营的赢利方面并不乐观。也就是说进入Web2.0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所以,关键还在于开发一种新技术,而不是盲目跟风。
曹中铭:毫无竞争力
光靠模仿而没有创新,只能永远被别人甩在后面,也毫无竞争力可言。而且,国内网站一窝蜂似地一拥而上,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无法避免,明显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李忠存:将会被淘汰
中国的互联网现在根本没有创新,全部是复制的西方的模式。
虽然短期内这个模式可能还符合中国网民的需要,但是随着网民对网络环境、模式和内容等要求的逐渐上升,这种简单的复制将会被淘汰。因此希望中国的互相网能够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来。
易繁:最安全的考虑
关键是目前这些网站基本上都是二头在外,即,使用海外风险投资的钱,目标也是到海外上市。所以对他们来说,在中国国内资本市场还无法实现退出的情况下,从实际看,拷贝海外成功网站模式确实是最安全的考虑。但从长期看,确实,如果今后没有业绩和有效的赢利模式,光靠一个中国概念的炒作是肯定走不长的。
◆沸点特稿
邯郸学步必难远行
林永泉
古时有个燕人见啥学啥却学一样丢一样,有一天甚至不远千里跑到邯郸去学走路姿势,结果连路也不会走了,最后只好爬回去,这便是千古笑谈“邯郸学步”。看今日的中国互联网,不禁忧其一味模仿之路还能走多远。
阳光底下无创新———模仿显然是必须的。巨匠如牛顿者,亦须承认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在被一颗苹果砸到后,牛顿若只是模仿常人的反应———骂一句然后吃一口,伟大的万有引力也许就被他吃到肚子里去了。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既有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即先模仿后创新。
既有先后之分,模仿显然是不可回避的,Web2.0毕竟不是发韧于中国。但更重要的是后者,成败的分水线也在后者:创新。令人遗憾的是,尽管Web2.0在中国大红大紫,我们看到的却多为从形式到内涵直至灵魂都难脱窠臼的所谓新型网站。
创新有许多层面,最容易做到的是形式上的创新。当下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揽流量新招层出不穷,甚至不惜以“潜规则”、曝隐私、口水战等低级营销手法来吸引网民的眼球。这些雕虫小技,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饮鸩止渴。诚然,中国网民数量相比2001年Web2.0在中国刚处萌芽状态时已有几何量级的增长,不排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新网民———未必是未成年网民,会喜欢那些噱头十足的花式创新。但我坚信,互联网保持健康、持续、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能是经济实力与文化素质齐头并进的“优质”网民。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中国互联网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互联网市场或互联网经济,而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楼阁。而互联网如果不具有真正的市场基础,赢利模式又从何谈起?遑论赢利模式的创新了。中国网站的CEO们,总是在抱怨投资者:要我怎么做才算符合你们所谓的赢利模式?在我看来,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其实从来就不是赢利模式,而只是投机模式———独辟所谓蹊径,引来所谓风投,达成所谓套现。
但是,上述市场基础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要靠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来带动。简言之,互联网与网民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共生关系,我想这也许才是Web2.0的真义所在。因此,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应该在创新的灵魂上下功夫:在自己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能以各种最大程度上方便网民的方式,为网民提供真正高质量的内容,最终“发展”出同样具有创新精神的网民。如是,中国互联网方能走得更远。